-
少儿编程|2023新课程标准提到的跨学科思维是什么?为什么要培养?如何培养?
2023-05-12 20:11:23
近日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发布信息科技为中小学独立科目来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共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
新的课程标准中,基本每一个课程标准中都包含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那么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跨学科思维?如何培养呢?
为什么要培养跨学科思维?
一位哈佛教授给出了一道测验题:
两位老妇人继承了一家鞋厂,但鞋厂正受到一些严重的商业问题的困扰,教授具体说明了她们碰到的难题,然后让学生们在充分的时间内为老太太们思考对策并写下来。
在众多的回答中,只出现了一份优秀答案。非常简短,大体如下:
在它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上,这一业务范围以及这一特殊的行业(即制鞋),所代表的是许多非常难解决的问题,这两名不谙世事的老太太根本不可能在不请别人帮忙的情况下化解这些难题。考虑到其中的难度和无法避免的代理成本,应该及时出售这家鞋厂,或许该卖给一家拥有最高边际收益优势的竞争对手。
这个最佳答案并没有简单的从商业运营的思路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建立在更为基础的概念上,比如代理成本和边际收益分别是从心理学和经济学中借鉴过来的,并跳出了固定的思路范畴。
以上便是巴菲特的幕后智囊——查理·芒格在哈佛演讲时举的一个例子,而这个演讲的主题正是跨学科思维。
在今年的两会上,跨学科思维和交叉学科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更是提出由教育部领先组织“交叉学科“门类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的建议。
通过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中国两院院士进行素质能力研究后发现,技术人才基本在三个维度都具备相同的特点:
1
在智能维度:
具有好奇心、强逻辑思维和理论抽象能力,以及用新颖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知识迁移能力,能够突破学科范式学习借鉴其他学科方法;
直觉、灵感、顿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
2
在人际认知维度:
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和效能感,能承受原创性探索中的挑战与失败风险;
与他人有良好的交流沟通和搭建合作网络的能力。
3
在价值与态度维度:
有使命感,勤奋、自律,严谨求实、不惧权威,把科学探索作为获取自我经验和提升个人价值的特殊娱乐。
当今的流行趋势,都离不开跨学科思维。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说,培养跨学科思维对于未来技术人员掌握各学科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培养孩子的跨学科思维?
现在的职场,已不是单一思维方式或者能力,能够生存下来了,我们能逐步去适应社会的变化,但这个过程异常艰辛,如果不想让孩子们那么辛苦的去适应,那么就要尽早培养孩子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那么该如何培养呢?相信这是很多家长的疑问
认知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3—7岁为最佳思维培养年龄段。对于这一年龄段孩子的跨学科思维可以从儿童天性的方向去设计和建设:
喜欢游戏、喜欢模仿、具有无限的好奇心、喜欢追求成功、喜爱户外、合群、喜欢被赞扬,是儿童的天性。
孩子可以通过编程,将自己的奇思妙想表达出来。从编排框架到选择角色,从搭建积木代码到测试作品,每一个步骤都在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通过编程课程的学习,培养编程思维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符合时代特性、适配人才需求的成长模式。
从小接受编程思维训练的孩子,通常思维谨密、语言表达能力强、创造力强,未来无论是在学业还是职场上都比较容易取得成功。
未来的人才培养势必要站在人才需求的角度上来看待。只懂自己专业领域知识的人,纵然本领高强,也只是分工中的一环。
要想做到把握全局,应对复杂问题,一定需要跨学科模型思维。